2月21日,以“博聚楚天 共创荆彩”为主题的首届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武汉举行。经过层层选拔入围的博士后选手充分展现各自研究领域的尖端科技,通过“路演+答辩”的方式进行最后的角逐。

博聚楚天,共创荆彩。2月21日,湖北首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汉揭幕,11个优秀博士后创新创业项目同台竞技,精彩纷呈。

大赛由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省人社厅主办,旨在打造博士后科研人员科研成果展示舞台、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破解技术难题揭榜领题擂台,激发博士后创新创业潜能,助力湖北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大赛启动后,全省17个市州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0个博士后设站单位组建了37支代表队参与,吸引超过308个博士后团队(项目)报名,参赛选手中81.67%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充分彰显“以赛引才 以赛聚才”的作用。

经过层层选拔,共有11个项目进入总决赛。这些项目与湖北创新资源和产业特色高度契合,在核心技术能力、科技含量、商业模式等方面表现突出,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总决赛设特等奖、金奖、银奖、铜奖、优胜奖,最高奖励50万元。特等奖、金奖、银奖项目可获省推荐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参赛资格,团队核心成员中的省内博士后研究人员,还将在职称申报、岗位聘用等方面享有支持政策。

总决赛现场,11个优秀博士后项目先后登台路演,带来的创新创业项目令人大开眼界,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含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最终,通过“路演+答辩”的方式,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航空发动机用高品质伺服电机系统》项目夺得本次比赛特等奖,来自武汉市的《柔性OLED显示模组及转轴模块化设计方案》项目、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智能光片显微镜:下一代生物医学检测仪》项目荣获金奖。

博士后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力量,博士后高水平创新成果竞相迸发,是我省真抓实干、用心用力推动博士后工作的一个缩影。

据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博士后工作。近年来,我省把博士后群体作为战略性人才资源,实施博士后人才倍增计划,出台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卓越人才跟踪培养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举办博士后系列引才活动,推动政策迭代、待遇加码、服务升级,着力打造“博聚楚天”人才品牌,促进博士后事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省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达192家,工作站133家,创新实践基地162家,涵盖13大类学科和84个一级学科,全省在站博士后4200余人,累计培养1.1万余人。

据统计,我省博士后在站期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91万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653项,发表论文3万篇,出版专著1300本,已授权发明专利5000余项,大批博士后成长为科技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已有7人成为两院院士,为加快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1 赋予航空发动机更强“心脏”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伺服电机作为其核心执行机构,负责几乎所有几何作动,它的作动精准、速度和出力大小直接决定了飞机能否安全可靠运行。

面对空间限制严苛、响应要求极高、工作环境恶劣、国外技术封锁的挑战,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后团队从内核电磁理论创新出发,提出国际首创的磁场调制伺服电机系统,打破传统电机固有工作模式。所研发的伺服电机系统,转矩密度达到每立方米3.6万牛米,世界领先,电机每作动1毫米发出的位置测量信息数超过3千万次,作动精度提升近20倍。经第三方检测与鉴定,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该技术应用于国内首台装配高品质伺服电机的航空发动机,直接取消了传统系统繁复的标定过程;应用于我国首套装备电动燃油泵的某特种航空器,从0加速至12000转缩短至0.72秒;应用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数十种高端制造装备中实现进口替代。

2 柔性太阳能电池很“硬核”

发展新型柔性、轻质光伏技术,是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市场上一直缺少低成本、高效率的柔性光伏技术。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经过13年发展,效率已能够与晶硅电池媲美,同时兼具可常温印刷制备、可柔性、轻量化等技术优势,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后团队围绕大面积柔性PSC模组制备的技术瓶颈协同创新,攻克了大面积钙钛矿模组超快制备、多组分纳米材料维度调控、晶体界面化学修复等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出综合性能指标国际领先的柔性PSC模组,得到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填补了市场空白。团队已经与多家央企开展合作,共同开发柔性钙钛矿光伏技术。该技术能够很好地与“双碳”目标结合,推出更加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为降碳固碳和能源革命提供更多技术路径与支持。

3 为折叠屏手机开发提速

“弯折特性”这一重要指标,是折叠屏手机研发的重大关键技术。

来自武汉市的博士后团队依托武汉华星光电在柔性OLED屏幕模组方面的技术积累,基于柔性屏的受力特征,提出屏幕和转轴特性互补、刚柔并济的研发模式,充分考虑屏幕和铰链的适配性,搭建刚柔耦合的超粘弹性力学仿真平台,对转轴磨损和屏幕弯折寿命进行同步预测,有效缩短了试验迭代优化的次数,快速确保了折叠屏整机的机械可靠性,开发验证流程可大幅缩减至3个月以内。

目前,研发团队已开发出4款折叠屏手机总成,在转轴成本、电池预留空间和轻薄化等关键指标上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4 让疾病诊断更具“慧眼”

影像技术是疾病诊断的眼睛,生物医疗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端的成像仪器。实现高端生物成像仪器的国产化,解决“卡脖子”问题,是我国生物医疗事业的重中之重。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后团队,自主创新光场调控光片显微术和类人脑分区的AI图像算法为核心技术,开展用于生物医学的光学显微设备开发和检测分析服务。该技术能对细胞或组织器官进行大规模、实时、高分辨的三维成像及高效智能分析,解决目前显微成像设备“看不清、看不快、看不全”的难题。

目前,该项目已与同济医院、东南大学、百图生科、药明巨诺、菲鹏生物等多家知名研究机构、医院和企业开展业务合作,获得知名风投机构近千万元种子轮投资。

5 为电子器件“退烧”增效

发热会导致电子器件性能降低,这几乎是从电子器件一面世就面临着的挑战。

2019年,来自武汉大学的博士后团队创立公司,围绕“降温增效”技术切入“手机、光伏、核电”领域,开展产业化。

该技术模仿皮肤发汗冷却,温度升高时蒸发降温,降低时从空气中吸水,是一种可与“主动制冷技术”相媲美的降温增效全新解决方案。由此技术设计的产品中,“退烧手机壳”可以使手机体感温度降温6℃,快充时间减少30%;“增效光伏组件”可增加10%发电收益;“核电降温制淡工程”可实现温排水降温达标排放,促进环评核准。项目已完成天使轮和A轮融资。

6 给肿瘤诊治提供“GPS”

影像引导的经皮穿刺手术已广泛用于临床诊疗早、中期实体肿瘤。精准穿刺、一针到位对医生的挑战难度极大,多次穿刺会损伤组织和器官,甚至带来致命风险。

围绕这一难点,来自武汉市的博士后团队研发的导航机器人相当于给肿瘤装上“GPS”定位,可帮助医生在经皮穿刺手术中锁定肿瘤,解决了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卡脖子”难题,或将引领实体肿瘤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下一次革命,具有极重要的科学意义、临床价值和产业价值。该产品已在多家三甲医院验证并获批三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有望革新现有临床方案。

截至目前,该团队已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7项,含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获批国家级项目30余项。

7 百变石膏“磷”危不惧

总磷污染已成为长江首要污染物,磷石膏污染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来自武汉工程大学的博士后团队,专注于研发磷石膏无害化与资源化并举的一体化处理工艺,构建了磷石膏无害化处理、含磷氟废水资源回用、高强石膏制备等一体化处置系统。

该项目采用“资源—产品—无害化—净化—高质化—产品”循环模式,尝试构建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体系,为磷石膏变废为宝、综合发挥经济及社会效益提供支撑。项目无害化、净化、高质化三大模块,可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四种工艺包、七项产品,具备强有力的市场适配性。目前,该团队已和湖北祥云、中国五环、中建三局等企业达成合作,在湖北、云南均建有中试车间。

8 让治理臭氧更加精准高效

近地面臭氧作为大气污染物,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还破坏生态系统。

为了实现臭氧快速、多维的监测,湖北襄阳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基于对襄阳市臭氧污染现状分析及市场调研,结合自身优势发布了便携式激光雷达探测系统项目。

针对襄阳光电发布的需求以及臭氧探测的急需性,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后团队揭榜领题,提出了便携式臭氧差分激光雷达探测系统,利用双波段差分吸收的原理计算出不同距离的臭氧浓度。该方案能够通过综合运用雷达监测、机动走航等技术手段,实现全方位臭氧综合分析,包括臭氧产生、传输﹑沉降和扩散全过程,探测大气中臭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能够结合数据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为治理臭氧问题提供高效、精准的讯息,极大提高环境监测能力。

9 突破碳化硅复杂构件世界难题

碳化硅具有高比强、耐高温、低膨胀等众多优点,广泛应用于高端战略装备、核心支柱产业。然而,碳化硅硬度大、脆性高、缺陷敏感,用传统方法制造,不仅耗时长、费用高,复杂构件难以甚至无法成形,成为世界难题。

对此,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后团队研发出复杂碳化硅构件整体成形的材料—装备—工艺成套技术。相较于传统方法,其产品面密度降低20%、生产周期缩短50%以上、节材30%以上。同国内外顶尖水平相比,其产品密度提升10%以上,强度提升22%。其定制化产品已应用于中国航天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空间光学碳化硅反射镜,减重60%;标准化产品已获中航工业武汉航空仪表厂等单位的订单,解决了散热效率低、交付周期长等难题。

10 面向千亿级网格的“超级软件”

面向航空航天、高端制造、能源环境、医疗健康等国家重大产业领域对大尺度湍流高精度快速预测的需求,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后团队突破传统计算流体力学软件计算瓶颈和国外高端软件的技术封锁,提出基于原始理论创新,采用新一代介观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和浸入边界法,结合异构并行超级计算机,开发出面向千亿级网格大规模模拟的变革性计算解决方案PFlows软件。

该软件基础理论创新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同时拥有三大关键技术,可计算网格规模千亿级,并行效率接近理论最优值,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团队近三年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已应用在多个领域,获得多项超算中心技术合作协议。

11 小小金鱼筑梦十亿级市场

来自中科院水生所的博士后团队攻克金鱼高效繁育技术,将金鱼繁殖一代需要的时间从一年缩短到3个月,并创造了“产卵次数最多的金鱼”世界纪录,使得一条鱼能够每隔5天产卵一次,连续产卵超过40次,平均每次产卵约9000粒。

该团队随后建立精准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在8个月内培育出稳定遗传的龙睛百褶狮和金兔、玉兔百褶狮等10余个高观赏价值金鱼新品种,育种效率提高十几倍。团队拟以当下最流行的观赏鱼金鱼为切入点,通过精准分子设计育种、高效繁育、抗病饲料开发三个方面开创名贵金鱼育种新格局,在金鱼领域开拓10亿元的蓝海市场,并将该模式向其它观赏鱼和养殖鱼类覆盖,努力打造国际知名水产科技公司,助力我国水产种业振兴和乡村振兴。


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伟 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暂无评论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