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兴皖工程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正厅级)蒋曦,省科技厅厅长罗平,省发改委副主任徐志,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省人社厅副厅长程连政,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孔少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工作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对安徽人才工作,总书记十分关心、寄予厚望,两次亲临考察都作出了重要指示。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截至2022年底全省人才总量达1170多万,五年净增410万,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7,呈现出良好的人才发展态势。

一是人才战略地位更加凸显。省委始终把人才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升格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创新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评议,形成了全省上下争先进位、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二是服务“国之大者”有力有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先后出台国家实验室专项人才支持政策“18条”,制定科学中心人才“10条”,高标准打造19.2平方公里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引领带动全省人才平台能级提升,集聚信息、能源、环境、健康等领域人才1.7万余人。三是人才政策持续优化升级。顺应人才所思所想所盼,推动人才政策从1.0到3.0迭代升级,实现从高层次人才到基础人才全覆盖。重点产业人才政策省市联动、精准落地。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制定实施人才政策,推动人才工作竞相发展。四是人才队伍建设量质齐升。广开进贤之路,统筹实施科技、文化、教育、卫生、金融等各领域系列重点人才工程,加速推进“技工强省”建设,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壮大的同时,结构逐步改善。五是区域交流合作持续加强。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建立长三角干部人才交流合作机制,牵头举办长三角一体化人才论坛等活动,与浙江大学等10余所高校签订人才交流合作协议。六是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编制高层次人才分级分类目录,给予人才精准服务,建设运行“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发放“江淮优才卡”,营造了敬才爱才良好氛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列为专章进行部署,进一步凸显了人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近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对人才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把党的二十大部署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贯通起来落实,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中央部署在安徽落地见效。7月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大会,对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加快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作出部署。鲜明提出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以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为目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作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4.0版人才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强劲动能。

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人才发展的总定位、总牵引、总抓手。主要目标有四个方面:要在锻造一流人才队伍上走在前列,要在打造一流人才平台上走在前列,要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上走在前列,要在营造一流人才生态上走在前列,真正让安徽成为养人的天地、创新的高地、人才的福地。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有效服务国家战略部署,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安徽具有战略科技力量集群化的独特优势,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落地我省,布局推进12个大科学装置,拥有216家“国字号”创新平台。我们坚持把服务保障国家战略人才需求作为重大任务予以倾力支持。一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围绕未来一个时期科技攻关任务和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采取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汇聚“高精尖缺”人才。围绕量子信息、聚变能源等前沿领域,建立健全从顶尖人才到高技能人才按图索骥、定向招引机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依托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培养集聚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二是充分发挥高能级创新平台聚才作用。加快打造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平台体系,建好用好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和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等,积极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中心等,创建最优平台,集聚最优人才,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安徽力量。三是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坚持自主培养这一人才来源主渠道,把工作重心放在自主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上,不断壮大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深入实施江淮战略帅才项目,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聚焦加快推进安徽高质量发展,强化重点产业人才队伍供给

安徽正处在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人才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尤其服务好制造强省建设,加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人才支持保障。一是突出首位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供给。编制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完善重点产业人才引育机制。围绕打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定期发布需求清单,精准育才引智。二是突出工程技术人才供给。大力培养选拔卓越工程师,布局建设一批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在职称评审上予以政策倾斜。提高新工科建设质量,培育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融合升级一批传统工科专业、布局建设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深入实施高校大学生留皖、万名博士后聚江淮行动,广泛开展“人才安徽行”“招才引智高校行”系列活动。三是突出技能型人才供给。强化市场导向、需求导向,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建立以公共实训基地为平台、市场化运作的岗前培训机制,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的“江淮工匠”队伍。

三、聚焦构建“养人”生态,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环境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指出“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我们坚定不移打好“环境牌”,坚持开放心态,不搞内卷,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环境留人。一是持续优化制度环境。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坚持放权松绑与约束监督相结合,既充分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减负、松绑,又确保用人主体接得住、用得好。坚持以科研成就和实际贡献为依据,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体制内外人才一视同仁。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范围,在试点单位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二是持续改善工作环境。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赋予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放手让他们潜心科研、安心创造。赋予用人主体编制使用、职称评聘、经费预算等自主权,真正让用人主体“做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持续创新市场环境。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大力加强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建设,支持引进高端猎头服务机构。设立“伯乐奖”,完善“单位出榜、中介揭榜、政府奖补”工作机制, 对成效突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推出人才投、贷、担、险等产品,为人才创业提供全周期服务。四是持续提升生活环境。完善省、市各级“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才落户安居、医疗保健、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推进国际人才社区等建设,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加强对人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科学设置人才工作指标,纳入季度“赛马”机制,试行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议。大力实施突出贡献人才奖、黄山友谊奖等评选表彰,加快形成天下英才荟江淮的生动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抓好人才兴皖工程各项任务落实,并坚持与时俱进,适时对相关政策进行更新,不断提升全省人才工作质效,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安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暂无评论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在线客服